无影灯的图集} 插画中国 - 中画网 - 中画论坛 - 职业插画师社区
插画中国
http://bbs.chahua.org
中画网 - 绘画社区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找密码 | 插画作品 | 银行 | 精华区 | 论坛首页 | 插画培训 | 转贴工具 | 帮助 | 简洁版
插画作品 - 插画中国首页 - 插画论坛 - 插画网课 - 插画培训 - 插画招聘征稿 - 插画师信息 - 插画技法交流 金画奖大赛 - 插画教程 - 商业插画- 插画欣赏 - 最新更新
奇幻插画 - 概念插画 - 儿童插画 - 时尚插画 - 新锐潮流 - 写实/唯美 - 漫画卡通绘本 - 涂鸦 - 3d - 像素画 - 周边 - 中秋插画 - 七夕插画
插画中国 -> 儿童插画、时尚插画、写实插画、抽象插画等(未商用) -> 无影灯的图集}
 XML   RSS 2.0   WAP 

<<  5   6   7   8   9  >>  Pages: ( 9 total )


--> 本页主题: 无影灯的图集}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无影灯




无影灯插画画廊
uid: 116599
级别: 一星会员
精华: 0
发帖: 148
威望: 166 点
积分: 223 分
推广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6-06-27
最后登陆:2011-09-13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民间文化与设计


民间文化——现代设计的灵感源泉

潘鲁生:各位刚刚参加完在泰山举办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学术会议,大家提出了很有建树的学术观点,其实民间文化与当代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都是在研究和反映在文化环境下的生活方式。请叶涛介绍一下这次青年论坛的有关信息,或许对设计艺术界的同仁有所借鉴与帮助。

叶 涛:这次参加会议的有四十人左右,很多高校也都加入了。主要的高校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加入本次论坛。会议就与会人员提交的论文及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如刘宗迪先生的《伏羲女娲兄妹婚故事的源流》、《大话<山海经>》、车锡伦先生的《东岳泰山女神——泰山老奶奶》等,同时就与泰山文化有关的其他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潘鲁生:我想会议的讨论一定非常精彩。今天到访的各位都是民间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这次能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指导工作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希望各位专家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和我们的学科建设提些意见和建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工艺美术院校。在学科设置上,我们的思路还是比较明确的,省级重点学科是设计艺术学、艺术学,定位在国家级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我们选择了民艺学,这是因为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学都没有把“民艺学”列入二级或三级学科,但从现实学科布局来讲又需要,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们有信心把这一块做好,有关民艺学的资料、实物、文献都很多,但更多的是从民俗学这个角度来做,侧重民间工艺的很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我们把民族精髓的东西,包括设计方法、设计观念挖掘出来,完善这个学科。由中国古老的生活方式所积淀下来的种种设计观念是很值得研究的,特别是如何结合当下的设计,体现本土特色和民族的设计语汇。我们想把这个领域作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在这方面请各位专家给我们提些建议,肯定会对我们今后的学科建设有很大的帮助。www.dolcn.com

施爱东:我曾在广告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结合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谈一下。前几年靳埭强的作品为什么可以在国际上获奖?还有这几年在设计界很有影响的王受之等先生,他们为什么能够拿到国际上的奖项?他们凭什么与世界知名设计师竞争?我觉得他们在做设计时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他们的设计作品包含着中国的元素,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在里面。我们看到一些中国和韩国毕业生的作品,如果不标注学生国籍的话,我很难分辨出哪些是中国学生的作品,哪些是韩国的。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些学生的作品没有体现出各自文化的特征。DOLCN.com

潘鲁生:是的,现在社会的确存在几个大的文化走向—— “西化”和所谓的“现代化”、“全球化”问题,学生受这些东西的影响很大,当然这与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有关系。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当不同国家的学生作品放在一起时,我们自己的特点在哪儿?设计最终落实在视觉语言上,视觉语言的表现要靠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和艺术的表现,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很多设计作品仅从创意或造型上来看很完美,我们不能说它不好,但是缺乏自己的特色,或者说缺乏具有原创性语言的表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引领生活。

施爱东:关于设计与生活的关系,让我想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铁路上铺设的枕木,它的排列方式是经过科学计算的,包括它的大小和承重能力等等,但是这个间距的设置却刚好是人迈出一步的距离,所以总有人在铁路上行走,这样就经常发生事故。后来把枕木的间距设计成一步半,人在上面走起来就不那么舒服了,这样就避免了事故的发生。这就是个很巧妙的设计,设计里面除了我们常说的美观、大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实用功能。

潘鲁生:对,“以人为本”应该是设计的最终原则,这正应验了田自秉 先生的观点:设计应该“经济、实用、美观”。实用这点对于设计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消费者更看重设计的实用性。比如刚刚我们在民艺博物馆看到的那把烧水用的水壶,是日照两城文化演化而来的黑陶。看似简单的一把壶,外形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当我们把水壶反过来的时候,可以看到壶底被设计为凹进去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拢火,水开的就比较快,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节约柴火。老百姓从来不知道何谓“节约型设计”,但民间的“设计师”们关注生活,早在没有“工业设计”概念的时候,就已经在生活中使用了自己设计的“节约型产品”。这些优秀的设计恰恰来自于我们所忽视的“民间”。而且,我们越是深入的了解民间文化,就越能体会到它的博大和深厚。我们会在民间发现许多巧妙的设计,它的巧妙之处有很多确实是现代人所想象不到的。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积淀了太多优秀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将中国传统的、民间的文化作为我们设计灵感的源泉,一定会产生更多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包含中国元素的现代设计。www.dolcn.com

●彰显特色——学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潘鲁生:刘晓峰先生,日本的设计一度引领亚洲,况且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创造了许多现代东方式的风格,并一直影响周边国家的设计潮流。同时他们的设计元素特别是平面设计,从汉字和日本形式感上做文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人们一看到这种风格就知道这是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您在日本很多年,对日本文化很有研究,能否从中日设计教育方面跟我们谈谈您的看法呢?

刘晓峰:我本身不从事设计方面的研究,但是我可以从个人的角度谈一点体会。最近我总是不断地想到这样一个词——东方意象。“天然”应该是东方意象很重要的一部分。拿泰山石敢当来说,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那些精雕细刻的旅游产品反而不如民间简简单单写几个字的感觉好,因为后者更自然和真实。这种天然的感觉应该是东方意象的一部分,与西方艺术的注重写实完全不同。这种差异性造就了艺术的多样性,也正是东方意象的价值所在。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村镇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但是我们同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城市面貌越来越相近。以前的地名也很有意思,比如有的地方叫“五棵松”,就是因为那里长有五棵松树,这五棵松树就是一个标识性的东西。近年来,南方有很多新建的民居,都装饰有“罗马柱”,以为这样就洋气了。实际上,这样做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没有西方的味道。一讲到中国文化,我们想到的往往就是龙、阴阳八卦,其实中国文化没那么简单,真正的中国文化非常丰厚,其中可用的符号很多,大家不能翻来覆去总拿那几个有限的符号来搞设计。我讲这些的意思是每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风格,作为设计大学来说,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让大家一提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马上就在大脑中呈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怎样建立这种风格是需要认真思索的。

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是我的切身体会。我从事日本民族的民族性研究很多年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日本本国生产的美能达相机能卖到15万日圆,但在中国生产的只卖5万日圆,同样是美能达的相机,为什么价格相差这么多呢?就差在做工上,我们的做工不够认真、精细。所以,中国人一定要把“认真”做到位。中国人不是不能认真,唐代、宋代的工艺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现代人太浮躁。“认真”的精神要从学校里培养,不能让学生们浮躁。学校不仅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这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点期望吧。

潘鲁生:您刚刚讲到的“东方意象”一直是中国艺术的特质,它与西方古典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西方艺术是科学的、技术的、形象的;东方的艺术是哲学的、人文的、意象的。关于中国造物中“天然”的问题,实际上是中国民间手工艺一直提倡的“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原则。那些精湛的陶器、石器、玉器,都是根据它的形制、材质去雕塑的。为什么中国的民间工匠意象那么优秀呢?恰恰是体现了人们对造物的追求,追求自然造化,崇尚人与物的交流,倡导材质美、自然美和技艺美的规律。

叶 涛:是的,缺少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现在学生作品雷同的原因之一。所以,如何挖掘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施爱东:结合大家说的,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特色。对外国人来说我们有中国的特色;对于其他的美术院校来说,我们要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的特色。DOLCN.com

●地方标志性文化——现代设计应当关注的问题

刘铁梁:我结合个人的思考,谈谈跟你们学校有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保护民间文化生态”的提法,我非常赞同。“生态”这个词体现了事物的多样性、关联性和系统性。我不太赞同“原生态保护”这个说法,因为已经没有原生态了。还有,我不太赞同把form这个词翻译为“形式”。form本身有很多意思,有“形式”、“形态”、“模样”、“式样”,有这么多中文对应,为什么非要翻译成“形式”呢?一般人的理解,形式与内容是相对的。如果仅仅保护形式的话,那么内容不需要保护吗?为什么不叫形态保护呢?形态是针对内容的,它跟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关联性和系统性。我们要保护的,就是生活的这种多样性、关联性和系统性。我们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东方与西方的区别,民族与民族的区别,还有地方与地方的区别。区域性的差异与联系,在民俗学研究中是个很重要的领域。

潘鲁生:是的,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器物设计,怎样才能体现地区文化,怎样才能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是现代设计实践和设计教育应当关注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的设计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观点。也是《考工记》所提出的四项造物原则: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刘铁梁:这跟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自然环境有关。做这样的选择是为了后代能在特定地区世代生息繁衍下去,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所以说,“美”不仅仅指所谓的“纯艺术”,它是文化概念上的“美”,渗透在一切事物和行为当中。我觉得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一个观点。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要强调地方标志性文化的建设。我们做设计时,要了解更多地方特色的东西,以便更好地为地方服务。设计需要“全球化”,但是不能都去搞“全球化”,我们需要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更多民艺、民俗方面的知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知道一些具体的知识,而是教给他们怎样看待地方文化,如何从中吸取养分。现在有很多设计作品都求新出怪,认为那才是有个性,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美”应该是和谐中的“美”,那些怪异的所谓“设计”是没有文化的“根”的,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祖先是怎样创造的,是怎样设计的。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文化”,从我们的传统艺术中寻找自己创作的营养。

潘鲁生:是的,当今社会的一些“垃圾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太大,这也是学生作品没有自己原创特色的原因之一。刘铁梁先生提到的“建设地方标志性文化”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就我们国内的城市建设来说,有自己特色的城市不多。我认为城市应该是生长出来的,是文化哺育出来的。但是我看到欧洲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作为公共设施的垃圾箱,在这个城市的是这样的,跟它相邻的城市就一定不会跟它相似,从生活中的设计就能区别城市的不同风格。我觉得“地方标志性文化”的提法有必要在设计界深入展开讨论。

潘鲁生:最后感谢四位专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于我们学校的建设、对设计教育给予指导和建议。谢谢!


[ 此贴被无影灯在2006-09-29 21:31重新编辑 ]


查看个人作品




无影灯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无影灯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70 楼] | Posted:2006-09-03 08:33| 顶端
无影灯




无影灯插画画廊
uid: 116599
级别: 一星会员
精华: 0
发帖: 148
威望: 166 点
积分: 223 分
推广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6-06-27
最后登陆:2011-09-13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T


查看个人作品




无影灯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无影灯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71 楼] | Posted:2006-09-05 13:44| 顶端
无影灯




无影灯插画画廊
uid: 116599
级别: 一星会员
精华: 0
发帖: 148
威望: 166 点
积分: 223 分
推广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6-06-27
最后登陆:2011-09-13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i


查看个人作品




无影灯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无影灯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72 楼] | Posted:2006-09-11 18:21| 顶端
无影灯




无影灯插画画廊
uid: 116599
级别: 一星会员
精华: 0
发帖: 148
威望: 166 点
积分: 223 分
推广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6-06-27
最后登陆:2011-09-13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


查看个人作品




无影灯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无影灯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73 楼] | Posted:2006-09-19 22:55| 顶端
无影灯




无影灯插画画廊
uid: 116599
级别: 一星会员
精华: 0
发帖: 148
威望: 166 点
积分: 223 分
推广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6-06-27
最后登陆:2011-09-13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


查看个人作品




无影灯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无影灯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74 楼] | Posted:2006-10-19 07:02| 顶端
youlover


youlover插画画廊
uid: 141029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113
威望: 48 点
积分: 133 分
推广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6-10-18
最后登陆:2007-11-14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构图~~~构图~~~~


查看个人作品




youlover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41029

youlover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41029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梦想会实现吗?做了才知道啊~!
[75 楼] | Posted:2006-10-19 11:41| 顶端
无影灯




无影灯插画画廊
uid: 116599
级别: 一星会员
精华: 0
发帖: 148
威望: 166 点
积分: 223 分
推广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6-06-27
最后登陆:2011-09-13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对欧洲古典绘画技法研究与教学的反思

刘孔喜

[摘要] 本文针对我国对欧洲绘画传统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我国美术院校教学中的不足,在回顾欧洲传统绘画的发展源流及技法材料体系的演进变革之后,指出在油画创作中应重视对技法与材料的研究,这样创作才会富有独创性。
[关键词] 油画 欧洲古典油画 技法 材料


  油画作为一个西方画种,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李叔同、冯钢百、李铁夫、徐悲鸿、林风眠、卫天霖等老一辈画家由域外传入中国,至今不过百年历史。自那时起,他们或著书立说,或兴学授徒,使这一外来画种从此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得以生根,实在是功不可没。而唯一遗憾的是,当时的欧洲正是以近代油画,特别是以“直接画法”的油画为主流的时代,“反传统”的思潮使得画家们普遍对于制作严谨、从容不迫的古典传统绘画技法缺乏认识或持排斥态度,油画技术技法的混乱衰落之气正弥漫在整个欧洲画坛;又由于受到中国本土近百年来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中国的画家包括美术理论家对于欧洲古典传统绘画的发展源流,特别是涉及绘画技法材料体系的演进变革等专业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不得其祥。久而久之,渐渐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对欧洲绘画传统认识上的偏差与知识上的贫乏:即以一概全,认为西方绘画就是油画,欧洲自古至今就只有油画或只有“直接画法”的油画,对材料和技法的认识也仅此而已。中国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更鲜有机会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和观摹到欧洲古典绘画大师们的原作,所能参阅借鉴的多是一些质量很差的印刷品,而这些都无法吸引我们对于欧洲传统绘画技法与材料的注意并解答我们的困惑,他甚至损害了我们的“眼睛”(艺术的视觉)。这种油画艺术移植时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时势的无奈,致使中国在几十年来美术院校的教学中,一方面已逐渐将西方美术史、素描学、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构图学等学科列入了正式课程,特别是在素描学与色彩学的研究与训练方面应该说已经相当精深,而对于欧洲传统绘画中极其重要的古代胶彩画、坦培拉绘画、以透明罩染为特征的古典油画及绘画的技法学、材料学等学科的设课与研究却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在这种不完善和封闭的教学体制中,我们确实训练出了许多基本功扎实,绘画能力一流的画家学子,而对于欧洲传统绘画源流认识的偏差与绘画技法材料学科研究的滞后,又严重影响制约了中国油画艺术品位的提升和技艺材质本身的审美价值,使得我们的油画作品在制作、手法、肌理、技巧、颜料、施色、媒介剂、支持体、底涂料、保护层、修复、维护以及绘画的稳定性、耐久性、牢固性等方面都无法与欧洲油画相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美术家在尽情观照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了解到了许多过去从来不曾寓目、甚至完全陌生的知识,纠正了许多过去囿于认识的偏差与知识的贫乏而形成的谬误。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油画,特别是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沿袭多年传授给学生的直接画法的油画,不是从来就有的,更不能作为西方绘画的代名词或同义词。在油画(Oil Painting)没有被发明之前,欧洲曾经历了古代胶彩画(以水、动物胶或植物胶、干酪素胶、鸡蛋等为媒介的绘画)、干壁画(Mural painting)与湿壁画(Fresco)、蜡彩画(Encaustic)、坦培拉绘画(Tempera,以油水相容的乳液作为媒介剂的绘画)及坦培拉塑造与油彩釉染混合技巧绘画(Glazing)的漫长发展历史。是古代弗兰德斯的画家休伯特?凡?爱克(1366-1422)和扬?凡?爱克(1385-1441)兄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勇于探索试验,发明了溶入树脂(如珂钯脂Copal、松脂Turpentine、达玛脂Dammar、玛蒂脂Mastic等)而变得流畅、透明、速干的新型绘画媒介剂,从而完善和实现了许多画家此前早就期望的以油脂作为绘画媒介剂的梦想,开创了油画辉煌发展的历史先河。之后经威尼斯绘画大师提香(1477-1576)和德国绘画大师丢勒(1471-1528)等人的介绍推动,这种新型绘画技法很快便传播到整个欧洲,绘画也开始广泛的介入生活并带动了大型架上绘画的兴起,在此油画开始在欧洲画坛上占有绝对主流地位。但其技法与今天我们所习惯运用的“直接画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以坦培拉或其他颜料完成对象的单色塑造之后再以油性颜料进行多层透明罩染的混合技巧,也称作油画的“间接画法”。此后欧洲油画三百年间的发展,经历百家,画派林立,如意大利的卡拉瓦乔(1573-1610)、荷兰的伦勃朗(1607-1669)和维米尔(1632-1675)、弗兰德斯的鲁本斯(1577-1640)和凡?代克(1599-1641)、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1599-1660)、法国的德拉克洛瓦(1798-1863)等古典绘画大师,都属于这一技法范畴。真正对后来的“直接画法”(Alla Prima)做出贡献的,首推西班牙的戈雅(1745-1828)和印象主义画派,他们将前人形成的技法严密、秩序清晰的“间接画法”,演变成为一种朴实无华、形色兼蕴的画法,这种直抒胸臆、将油彩直接涂抹于画布的方法经印象派诸家的各自发挥,更是已经几无定式。而近百年来的欧洲画坛,无论是学院派的写实主义或是印象派的直接画法,都已逐渐不为崇尚新奇的社会风气所满足。审美观念的转变促成了艺术手段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新技法、新材料、新派别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绘画的工具、材料都已经被专门厂商制造,画家们免除了许多绘画以外的劳动,而同时也越来越不熟悉技法与材料,作品大多制作粗糙并难以长久保存,其寿命远不及古典绘画大师的作品耐久,因而有专家甚至批评印象派之后“已经没有了技法”。

  纵观欧洲传统绘画的发展源流及技法材料体系的演进变革,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的绘画技法和操作形式是发展最为完善、圆熟的时期。那时,每一个学习绘画的学子要在大师的画室作坊里学徒六年,经过严格而循序渐进的研习过程,逐步掌握如搭脚手架、煮胶熬油、绷画布、刷涂料、放大草稿、制作工具材料、研磨颜料、配置媒介剂等有关绘画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术、技法,学成后才能成为同业公会承认的画师,得以开馆授徒、自立门户。这种传统出自西方人讲究科学、求实、严谨的精神,它不仅孕育了欧洲古代众多绘画大师及其不朽的经典佳作,还派生出了有关绘画技法与材料的科学。同今天的画家相比,古典绘画大师当初更像是一群探索者,他们用自身成功或失败的教训、经验启迪昭示着后人,也使得后来的艺术家能够研究、享用他们的发现与创造,从而站在前面一代代艺术家的肩上去发展创新。如果我们遥想在源远流长的欧洲古典绘画发展过程中,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凡?爱克、鲁本斯、伦勃朗、戈雅等大师曾经怎样历经艰辛、潜心研究探索绘画技法与材料的科学与奥秘,就会对时下许多画家认为过分关心技法与材料就会有碍于艺术个性发展的浅识而感到悲哀。

  瑞士浪漫主义大师勃克林曾言:没有对技法和材料的理解,我们永远是技巧的奴隶。那些传世经典之作告诉我们:最好的绘画作品除去题材、思想、内容和画家的功力手艺要好之外,还要溶入画家在使用工具、处理材料、驾奴技巧的主观与特殊、精湛与独到,方能获得成功,从中也凝炼出真正的“艺术个性”。欧洲绘画自保罗?塞尚(1839-1906)以后,绘画方法更加复杂多样,艺术表现的内涵与外延也拓展到了极为宽泛的范畴,画家的绘画技法观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对绘画材料、制作技法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无论绘画艺术怎样发展,最终不能与前人的传统和历史的积淀做彻底的决裂。无论是古典或前卫,写实或抽象,只要脱离不开画家的手、绘画工具和材料,就必然脱离不了对技法的熟练掌握和对材料的透彻了解,脱离不了对技巧、结构、色彩、线条、肌理、秩序、节奏、笔触等这些绘画基本要素和手段的讲究与追求。因此,在对传统的思考和对画家专业知识普遍贫乏的反思中,近百年来欧美有许多画家又重新发掘和研究运用古代的蜡彩画、坦培拉绘画和油画多层透明罩染技法。如瑞士画家勃克林(1831-1905)、英国画家柏恩?琼斯(1833-1898)、奥地利画家克里木特(1862-1918)、俄罗斯画家谢洛夫(1865-1911)、法国画家巴尔蒂斯(1908-)和加拿大画家柯尔维尔(1920-)等,都曾推崇并运用古典绘画技法和材料。还有近年来在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对我国绘画技法与材料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1917-)、法国画家伊维尔(1930-)和宾卡斯等,更是倾其毕生精力,研究并使用古典绘画技法与材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中国,有着一流绘画功力的画家数不胜数,娴熟印象派和直接画法者更不乏其人,而真正称的上了解欧洲古典绘画传统中的坦培拉绘画、坦培拉与油画混合技法、油画多层透明罩染画法及现代绘画技法材料者确实寥寥无几,也极少有美术院校将此作为正式设课和研究项目,而这在欧洲,甚至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则是美术院校油画专业教学中的必修课程。近五、六年来,笔者在国内外致力于欧洲古典绘画技法与材料的研究与教学,深切体会:真正“打进去”,才更加体验到它的博大与精神。面对油画,这个发源生成于欧洲,移植到中国的画种,我们需要以一种正确与虔诚的心态,继承、借鉴,悉心研析揣摩其技艺,在充分获得对其技法与材料的透彻了解和娴熟驾奴的基础上,才能谈得到“跳出来”,以更加富有独创性的技艺去自由地从事自己的绘画创作。

  静观时下中国画坛,种种“时尚”与潮流经常使画家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社会生活的多种诱惑与商品氛围的笼罩,使得雕琢修饰的“伪古典”与急功近利的粗制滥造已几乎成了绘画的通病。面对种种流弊,有艺术责任感的画家应以一种“心远地自偏”的心态,近乎传统“卫道士”的精神,关注和提高个人绘画作品的技艺含量,“技法必须重新成为绘画艺术的坚实生活”。


查看个人作品




无影灯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无影灯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76 楼] | Posted:2006-11-13 20:18| 顶端
无影灯




无影灯插画画廊
uid: 116599
级别: 一星会员
精华: 0
发帖: 148
威望: 166 点
积分: 223 分
推广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6-06-27
最后登陆:2011-09-13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北京青年报8月9日原声讲堂

因为没有逻辑没有怀疑致使中国成了无学的民族———
  
  隽语录
  ■从简单到复杂,看起来很遥远,但却是有路可以走的,当然不可能是一步到位,一步升天。但我们中国的圣人,一句话顶一万句,他说出来的就是真理,根本就不需要证明。
  ■为什么人家西方人能拿到你80%的利润,而我们只能拿到20%的利润?那是因为你拿到的是可见的钱、可摸的钱、可听的钱、可接触的钱,人家拿到的是不可见的钱、不可摸的钱、不可接触的钱。而只有通过逻辑,我们才能够通过可见、可听、可摸的方式,来控制那些不可听、不可见、不可摸的东西。

  编者手记
  逻辑学是一门以推理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方法论的功能。它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西方、中国和印度三大逻辑传统。逻辑学同哲学研究紧密相关,对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等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黎鸣先生看来,对赚钱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为黎鸣先生演讲的一部分,在一些读者看来或许有偏激之处,他对国人思维的一些评价我们暂且理解为“爱之深而恨之切”,同时欢迎读者进行讨论与交流。

  所谓“五经”,很多都是经过他整理出来的,但是,孔子他的所有言论都是独断论,不是演绎论。他只是直抒胸臆,而并没有提出一种逻辑。
  如果一切事物都不能再现,就不可能经过你经验的积累,最后走向对新事物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学问就是缺了这条路。
  中国人也没有打官司的习惯,到衙门里面去是告状,由当官的来判定谁对谁错,在官面前不能说理,也无理可说。

  今天讲的内容是思维和逻辑学,而这东西,我认为恰恰是中华民族最弱的一项。中国人最不擅长做的事情就是思考,真的,我是发自内心深深的痛苦来谈这个问题的,中国人一直到今天也不知道怎么正确地去进行思考。反过来,中国人善于做的是什么呢?是自我吹嘘,集体的自我吹嘘。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吹牛。我们已经吹了很多年了,再也不能吹下去了。
  ■杨振宁批《易经》虽有失简单但基本正确

  前不久杨振宁先生谈《易经》,其实他也没有否定《易经》,只不过是说《易经》的思维方法缺乏演绎的成分,使得中国人不能够首先兴起自然科学。他的这个观点可能说得太简单了些,但我认为基本上是正确的。《易经》的思维方法与其说它是思维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反思维方法,《易经》不是一种思维方法,它更多的是给人一种思维的框框,思维的定式,一下子栽到里面去就出不来。因为我研究思维,研究哲学,所以,我也不得不去研究《易经》,不得不去研究《道德经》、《金刚经》以及其他的“四书五经”,对于这些“经”,我都认真地进行过阅读,我越读就越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如果不改变,中国人的崛起就将永远都只能是个梦。因为中国过去的思维方式,都只是对某种玄义的表达,而不是再生和创造。当然,中国古典里边也有好的东西,比如《道德经》,它里边就有很多有价值的、一直到今天还有启发意义的语句。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如果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的话,那就是“阴阳五行”。在说阴阳五行的时候,我既批判它,又要说它的长处。恰恰正是阴阳五行的内在合理性,能够弥补西方哲学的不足。但是,阴阳五行对于中国人自己来说,却是一个网,一个陷阱。阴阳五行其实是一种逻辑,是中国人独有的逻辑,我称它为初等的人学逻辑,以区别于西方哲学的逻辑,特别是二元论的形式逻辑。我对这种逻辑并不是全盘否定,中国人的这种初等的人学逻辑在某种意义上恰恰可以弥补西方人的二元论逻辑的不足。
中国人有很多实践中的总结,但是没有把它们构成学,构成学理,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缺乏思考,中国人不思考,或者是不敢思考,到了最后就是不善于思考。就拿中国古代的几位圣人来说,孔子留下了《论语》、《春秋》等,所谓“五经”,很多都是经过他整理出来的,但是,孔子他的所有言论都是独断论,不是演绎论。他只是直抒胸臆,而并没有提出一种逻辑。什么叫逻辑?逻辑是一种说话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或具体的思维规律。老子也基本上是独断论。尽管他的那种独断,现在看起来也是有意义的,是有思想的,但他没有给人类一种从最简单到复杂的推理演绎过程。

  因此,杨振宁先生就说,《易经》没有给中国人提供一种演绎的思维方法,所以,它没有逻辑。你不会演绎,不会从简单到复杂,你也就不可能把最基本的实践的知识变成学理的知识,你不能变成学理的知识,不能变成规律的知识,你也就不可能兴起自然科学。

  ■因为不敢超越哲学家成了哲学的学习者

  牛顿有一句名言,牛顿说不是我伟大,而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说出了西方人的一种真正的逻辑思维的语言,这的确是符合逻辑的。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有那么伟大、那么高大的人,没有一个民族蹦出来就是一个上帝的民族。就是犹太人它也不是蹦出来就那么伟大、那么聪明,而是人家经过艰苦的努力,一代胜过一代,一代站在一代的肩上,累积了起来。牛顿,大家都知道,可以说一直到今天都是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的第一伟人。但是,他绝不认为自己是巨人,他认为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这是一句实事求是的话。你没有前人怎么能有你呢?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把前人当作是永远不可超越的,怎么又会有牛顿呢?
  中国人是这么想的吗?不是。中国人始终把古人顶在自己的头上,中国人从来不敢想我要超过孔子、我要超过老子、我要超过孟子,我要站在他们的肩上。中国自古以来的圣人,除了墨子,几乎全都是用那样一种独断论培植后代,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我感到非常悲哀。一部《论语》两万字,我认为其中起码80%讲的是不对的,只有20%是对的,如果用今天的理论去审查的话。而研究外国人、研究西方学问的人呢?又把西方的某某顶在头上,永远不能超过他,那些研究西方哲学的人,研究海德格尔的,就是海德格尔专家,你去问他,你超过了海德格尔吗?他绝对不敢说,他就认为海德格尔是绝对正确的,哪怕海德格尔说的不正确的方面,他也会千方百计地为他辩护,海德格尔了不起,他靠海德格尔吃饭呢!如果你没超过,你没资格叫哲学家,充其量,你也只是个哲学的学习者。
  古代西方人尽管有那么多人在哲学上有成就,但是我认为有两个人是最重要的:一个是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是欧几里德。他们共同为西方人以及全人类奠定了最初的逻辑思维的基础。欧几里德,在座的人都学过中学的几何,平面几何,别看它平面几何好像很容易学,但它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非常光辉的典范。大家知道欧几里德几何就是五条公理,五条公理都是明明白白的话。比如说,两个点决定一条直线,三个点决定一个平面,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等等。他就是通过这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一步一步地推出一些一眼看过去很难说出来的结论。这说明,从简单到复杂,看起来很遥远,但却是有路可以走的,当然不可能是一步到位,一步升天。但我们中国的圣人,一句话顶一万句,他说出来的就是真理,而这些根本就不需要证明。只要是他说的就行。
没有逻辑,就缺乏从简单到复杂的路,没有逻辑,就缺乏从经验到科学的路,没有逻辑,你就不能够为你下一步的生存找到一条新的途径,你就不能发展。

  ■没有逻辑没有怀疑致使中国成了无学的民族

  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中国人发明了磁石可以指南指北,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磁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它能指南指北,而这一直要等到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麦克斯维尔发现了电的原理、磁的原理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指北的道理,这之中的原理才是更重要的。什么叫学?有了逻辑的原理的发现才能叫学。中国人没有逻辑,就不能发现原理,因此中国人就只能是一个无学的民族。这是事实,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真叫我痛苦。
  什么叫无学?无学的民族?说白了,就是没有逻辑的民族,没有逻辑思维的民族。也就是一个没有理论的民族。因为只有通过理论,通过理论的抽象思维,通过逻辑,我们才能够通过可见、可听、可摸的方式,来控制那些不可听、不可见、不可摸的东西,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便捷起来。为什么人家西方人坐在那儿就能够赚钱,而我们做得累死才赚那么一点?人家就利用那样一种知识产权,就可以拿到你80%的利润。而我们通过那么多打工仔、打工妹,耗尽了我们那么多资源,才只能拿到20%的利润,为什么?那是因为人家经过逻辑的思考拿钱,而且你拿到的是什么钱呢?你拿到的是可见的钱、可摸的钱、可听的钱、可接触的钱。人家拿到的是不可见的钱、不可摸的钱、不可接触的钱,人家拿到的是大多数的钱,而我们只能拿到太少的钱。
  法国的笛卡儿、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是使整个欧洲近三百年来能够在逻辑思维上超越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三个人,而且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共性:怀疑,怀疑一切。这很重要。如果你是迷信一切,你就不可能从古代的经典中发掘出真正的精华。首先我怀疑它,然后我去考察它,然后我去实践它,在实践中我去察看它哪一点是真的,哪一点是假的,然后你才能够发现它们之中,哪些是真正应该继续继承的东西,然后在这种继承的基础上,你再又作出自己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
  近代有三本很重要的关于思维逻辑的书也是出自他们三人之手:第一本是笛卡儿的《方法谈》;第二本是英国人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第三本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我看来是整个近代西方哲学中最伟大的著作。
  笛卡儿提倡怀疑一切,怀疑一切就是他思维的起点,所以他有一句名言,叫做:“我思故我在。”其实这个思首先应该是怀疑,我怀疑一切所以我存在。如果我没有那种怀疑一切的激情、动力,甚至可能,我就不可能证明我拥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正是因为这样,笛卡儿能够超越亚里士多德。他能够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变成有形的、有用的理论,来武装整个近代西方人。所以笛卡儿被西方人称为是近代西方哲学之父。为什么是之父啊?就是因为他第一个提出了怀疑,而且怀疑得有道理。正是从他开始,西方人把那种过去在经院哲学中外表看起来漂漂亮亮而实际上却无大用的逻辑,变成了实实在在能拿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去有用的逻辑。把那样一种虚无缥缈的工具,变成了人们手上实际有用的工具。
  休谟也是一个怀疑论者,休谟的价值在哪儿?休谟的价值就在于,他认为,一切理论,凡是不能够通过人们的经验得到证实,人们都没有必要重视它,这很重要。我不认为孔子、老子说的都是无条件对的,我要把从他们那里学来的东西,全都在我自己身上体验出来。如果我能在我的经验之中,证明他们的这些论断是有价值的,我才承认他们。如果在我的经验之中我不能够证明他们说的东西是正确的,我就大胆地否定他们。

  康德的怀疑更系统、更伟大。因为康德,整个德意志民族获益,德意志民族在19、20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一直到今天,我们无论在物理、化学、地质学乃至社会科学各方面的最重要理论,几乎大部分都是德国人或德语民族提出来的。德国人聪明的根,就来自莱布尼茨和康德,特别是康德的哲学,及其先验的逻辑。

  ■逻辑的出现是为讲理奠定基础

  大家肯定在学校里学过一些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这是两种逻辑,第三种逻辑我要介绍一下康德的先验逻辑。其实后来比较复杂的诸如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等,说白了都是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律:第一是同一律:对同一个事情它有一定的定义的稳定性,比如我定义这是一本书,今天它是书,明天它还是书,在这里它是书,在别的地方它还是书。没有一定的稳定性,那你就没法记忆,人们之间也无法进行话语交流。第二是矛盾律。矛盾律用一般的表述来说,A是A,B是B,A不等于B,就是说你是你,我是我,你不等于我。这又可用到赫拉克利特的那句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就是形式逻辑的第二条定律矛盾律,你必须承认这个,你不承认这个,时间就没价值了,如果没有时间,也就没有矛盾律。同样一本书,今天这本书过了十年它被老鼠啃了,啃得里边字都看不清了,这本书已经不是十年前的那本书了。第三条规律叫排中律,所谓排中律呢,其实就是明显的二元论了,不是A就是B,不是B就是A,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这三条规律通过“0”和“1”来运算,有就是“1”,无就是“0”,有就是真,无就是假,这就构成了把这样一种符号来代表一种意思,从形式逻辑就走向了符号逻辑,再进而数理逻辑。
  语言之中最有用的是形式逻辑。如果要做一个好的演讲家,他就必须对最基本的判断有一个内在的标准,这就是形式逻辑,西方自从古希腊、古罗马以来他们就有演讲学,中国没有演讲学,为什么呢?因为古希腊它是城邦制国家。城邦制要求民主选举,要求民主选举就要辩论,要辩论就要演说,要演说就要用语言去说服别人,要用语言去说服别人就需要逻辑,你需要逻辑就要学逻辑。否则,人家一听你这错了,明摆着错了,你还想说服谁呢?见鬼去吧。
  所以逻辑的出现就是为讲理奠定基础。只有一个讲理的民族才需要逻辑,一个不讲理的民族根本就不需要逻辑,这又让我们从这种意义上看到中国人之所以没有逻辑的一个历史原因。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皇帝说了算,当官的说了算,有势力的说了算,有权力的说了算。有权力的说了算的话,他不需要有逻辑,他只需命令你,不要说叫你做什么,你就必须做,甚至叫你去死,你也只能马上去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还有你讲理的份吗?中国人也没有打官司的习惯,到衙门里面去是告状,那不叫打官司,那叫告状,什么叫告状呢?告状就是最后由当官的来判定你们谁对谁错,在官面前不能说理,也无理可说。不像西方人,无论是被告原告都要请律师,请律师就是辩论,根据什么辩论呢?根据现存的法律,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因果关系摆在这儿了,道理摆在这里了,逻辑的重要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现场答问

  问:我们为何要学逻辑?
  答:人的记忆就像海绵一样,要有方法,但是不要把记忆抬得太高,其实记忆力、理解力还有创造力,这三个力就像三足鼎,应该一样长才行。你一个很长那两个很短,它就站不住,就强不了。现在有些父母亲特别花功夫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花很多钱让孩子去学记忆方法,这不是培养孩子,反而是害孩子。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要齐头并进,既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又要有很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其中的理解力最关键,最枢纽,而且更多的是来自后天,它既启下,记忆力,又承上,创造力。这其实就是逻辑为什么重要的根本原因,因为它实际上就是理解力的核心。所以为什么学逻辑有那么重要啊。

  这个逻辑很重要:从小对孩子重要,大了对大人重要,老了对自己的生活重要,你善于思考,善于记忆,善于理解,善于创新,这对你的生活是非常方便的,你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记忆,不善于理解,不善于创造,你做什么都做不好。正是因为这样我特别重视哲学,重视逻辑,也特别希望中国的青年朋友全都重视对哲学、对逻辑的学习。

  问:怎样能快速提高形式逻辑的思维能力?
  答:也就是使这个逻辑的方法在你的生活中时时刻刻变为你认识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当它变成了你的习惯的时候,这套形式逻辑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你的能耐啊。
  问:怎样才算明白的人生?
  答: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老子也说了,老子也把认识自己看做最重要的。我一直就背这几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老子太伟大了,许多美妙的话他都有。所以我觉得老子的的确确是值得我去高扬他。
  如果人的一生始终在发挥自己人生的活力,你始终在奋斗,始终在把自己内在的潜能完全在社会中发放出来,为其他的人谋利益,在为其他人谋利益的同时也为自己谋利益。把自己全部的能耐都贡献出来而且真正为全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个时候你才真正认为自己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否则,你就是帝王又如何。其实古代的帝王很多都是毫无价值的人。除了那些开国皇帝或许认为自己有一些价值以外,后来凡是继承父母的那些皇帝其实都是无能之辈,他们三宫六院,过着像蜂王一样的生活,有一个统计:中国帝王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我告诉大家,中国的中医,中国的名中医包括华佗、孙思邈这些人,中国中医的平均寿命是83岁,这是真实的,你说谁活得有价值?从这个寿命长短就可以看出来中医活得比帝王有价值,而且帝王他那一种违背规律的生活,尽管他吃好的,穿好的,像唐代还有吃那种八卦炉里炼的丹,结果一个个中毒,早死,早亡,想长寿反而更短寿。所以,如何去使自己的人生,走上一条真正健康的道路,就必须全方位的既运用中国撒网式的思维,又运用西方尖刀式的思维,也即,既运用中国人自己的人学逻辑,也运用西方人的形式逻辑来思维自己,来认识自己,从而尽可能充分地实现自己、升华自己。
  笛卡儿、休谟、康德是使整个欧洲能够在逻辑思维上超越其他民族的三个人,而且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共性:怀疑,怀疑一切。

注:本文摘编自黎先生在北大的逻辑讲演稿,原文10多万字将尽快面世


查看个人作品




无影灯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无影灯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77 楼] | Posted:2006-11-13 22:12| 顶端
无影灯




无影灯插画画廊
uid: 116599
级别: 一星会员
精华: 0
发帖: 148
威望: 166 点
积分: 223 分
推广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6-06-27
最后登陆:2011-09-13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说哪艺术啊------现代某艺术啊------有的那是相当恶心...好端端的画画嘛,那是人类文明的集成,也是门学科或科学吧!逻辑推理要讲点儿吧!偏偏搞得一塌糊涂的(虚),真他妈的看不懂才算罢手.


查看个人作品




无影灯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无影灯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78 楼] | Posted:2006-11-13 22:45| 顶端
无影灯




无影灯插画画廊
uid: 116599
级别: 一星会员
精华: 0
发帖: 148
威望: 166 点
积分: 223 分
推广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6-06-27
最后登陆:2011-09-13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早熟的画家与早衰的艺术


早熟的画家与早衰的艺术
作者:宋永进 来源:《艺术.生活》

“早熟鸡”出身“高贵”,是进口的洋品种,吃的是利用“高科技”加工配制而成的新饲料,住的是专门盖起的新大篷,可谓养尊处优。“高科技”果真灵验,鸡的身体象炊馒头似的长得飞快,几十天便可上市了。“早熟鸡”不仅成本低,而且个大肉肥,表面上看胜过土鸡。饲养人四处叫卖,利润颇为丰厚。可是,人们很快就发现其质不纯,其味不鲜,其色不正,原来饲料中含有激素。


  当前的美术界,也存在着颇为类似的早熟现象。某些画家在当代社会种种诱惑的驱使下,急功近利,不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当代生活的体验,仅凭媚俗的内容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或者依靠拼凑的视觉图式制作表面化的画面效果,以迷惑专业人的眼睛。他们往往年方二三十就已经“自成一家”、过早地“瓜熟蒂落”,俨然老艺术家的姿态。他们又利用“画外功夫”挤入专业圈,借助媒体进行炒作。一夜之间,早熟画家的名声便显赫一时,身价自然也一路攀升。而虔诚的画家反倒暂时被冷落在一旁,无人问津。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受西方“前卫艺术”观念和商品经济理念以及网络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美学的思考、艺术的理解、审美的评判、视觉图式的喜好发生了新的转向,出现了“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现象。审美泛化拓宽了审美的外延,但审美的丰富内涵缩小了,艺术从象牙之塔走向平民化。审美泛化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大众文化悄然兴起。人们纷纷丢弃以精英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来的高雅艺术,开始追逐时尚文化和流行艺术。早熟画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早熟画家缺乏对绘画本体的深层研究


  美容、美发和美食都冠以了艺术的名义,这对于公众来说或许是一种意识上的进步。然而,早熟的画家也紧随审美泛化的文化风潮,并趁机逃避对绘画本体的研究,这不仅给自身切断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通道,也使其作品失去了艺术的活力和审美的价值。


  绘画所传递的视觉信息不仅包含了客观形象的内容,而且承载了画家的文化涵养、个性情感及人格精神等信息。绘画的传达方式既不同于数据的记录和事件的陈述,也不同于观点的论证,它需要通过直观的视觉语言形式来实现,具有非绘画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因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从自由的笔触、高雅的色彩和幽雅的意境中,人们可以心悟到画家纯真的心灵感受和崇高的艺术境界。这些非绘画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因素就是绘画本体。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画家正运用了绘画本体的巨大魅力,使画家的个性和心境得以完美的展现。黄宾虹就是典型的一例。他倾注毕生精力,致力于传统绘画笔墨语言的研究与体验,潜心于自然山水的感悟与超越。在作画过程中,他全神贯注于画面的整体把握之中,注重山石、草树、水气、云雾、烟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气韵的贯通,对于客观的物质属性和某些孤立的细节则轻描淡写。画面中自然的山水景物悄悄隐退,一个画家心中的宏大宇宙跃然纸上,气象空濛,气度非凡。早熟画家缺乏对绘画本体的的深层研究,把绘画本体简单地理解为翻译非艺术信息的工具符号,而忽视了本体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他们常常在画面上利用简单的视觉符号去图解情感的代码、文学的涵义和哲学的理念。早熟的绘画失去了本体的优势和艺术的特色,几乎成了非艺术学科的附属工具。这样的绘画行为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艺术本体虽然不一定是艺术的终极目标,但它至少是艺术的起点。艺术本体丧失了,绘画也就失去了审美的价值和存在的根基。


  二、早熟画家的艺术创新脱离文化的传承,缺乏文化的深度


  早熟画家虽然颇具创新的锐气,但缺乏传统文化的继承。搞国画的没有静下心来细细研究笔墨的内涵和文化的精神,就开始叫嚣反传统;学油画的仅仅知道只言片语的西方哲学,便打起了西方“前卫艺术”的旗号。毕竟铺草坪比植树见效快,既不需要深挖坑,也不需要十年八年的风吹雨打,当天就看得见绿油油一片。然而百年之后草坪依旧高不没膝,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艺术一旦失去了文化的根基,同样如此。艺术的发展如同物种的进化,传承和创新就是遗传和变异。没有变异的遗传,可以使物种得以延续,但不能推动物种的进化。而丧失了遗传基因的变异,结果必然出现怪胎,导致物种的退化,甚至濒临灭绝。


  早熟画家习惯于当下流行的艺术观念、语言腔调和技法套路,缺乏个体独立的艺术观和思维状态。他们仅凭满腔的创新热情,或挖空心思地标新立异,或舍近求远地搜寻新题材,或忙碌于玩弄绘画的新材质,而没有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平凡的客观物象,更没有从精神的高度去挖掘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他们看来,那些稀有的、怪诞的、阴暗的,乃至隐私的、缺德的,一切鲜为人知或不正常的事物,一旦推出便是创新;扔掉画笔,玩玩材料、做做肌理、搞搞喷绘、弄弄拓印,便是前卫。猎奇式的“创新”自然不必解释,玩弄绘画材料是否前卫倒需要理论一番。轰轰烈烈的“八五美术新潮”引进了西方多元的思想观念,也带来了各种绘画的技法样式。材料实验便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如今,此等伎俩在圈内已是人人皆知,说不上前卫。况且,一些画家所选用的绘画材料与当时的实验材料并没有什么差别,实施的手段和途径又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和机械的摹仿,也谈不上创新。潘天寿言道:“若少骨气、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艺术创新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材料层面的创新、语言层面的创新和文化层面的创新。绘画的独特魅力是依靠材质特殊的美感和特有的表现力去实现的。通过对绘画新材料的发现,新材料的制作和应用,以及对材质特殊美感的挖掘,可以丰富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其探索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在初学阶段对材料本身作一番研究和探索则更有必要。但是,这样的探索尽管表面形式较为新颖,获得的画面效果也颇为华美,却仍然只是比较浅层的创新,缺乏文化的深度。庄子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过多地沉迷于仅仅对材料层面的探索,往往会忽视绘画本体语言深层次的挖掘及文化精神的提升。


  三、早熟画家的艺术个性缺乏个体的社会化砺炼和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体验


  艺术家们刚刚从五、六十年代片面提倡政治性的集体主义和群体意识中走出来,早熟画家却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追求狭隘的个人主义和表现私人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的作品中,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化倾向;另一方面却暴露了个性的缺陷和人性的失落。早熟画家夸大艺术家的个体性和排他性,脱离社会群体,刻意追求“另类”,以博得人们的好奇。不仅如此,他们还一味推崇西方的“先锋”艺术,虽不曾专心研究和学习西方文化,却搬弄一套西方哲学的流行词汇,把自己吹捧成中国式的“前卫”画家,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热衷于关切私密的生存状态和个人私欲,而忽视个体的社会化砺炼和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体验。他们的作品表面上看形形色色,五花八门,风格各异。事实上不外乎三类情形。一类是借用当下流行的各种样板风格打扮起来的漂亮的伪个性。这些样板风格就是近些年各类全国性美展的获奖作品或西方近当代名家画风的反版。第二类则是精心策划的风格“秀”。他们故意摆出一幅大师的气派,矫揉造作,在画面上蓄意编造怪异的“陌生化”效果,或者利用披露个人隐私的手段来制造视觉的冲击力,力图与他人的画面形象拉大距离,以显示其艺术风格的老成和个性的独特。这些不尊重自己和观者主观感受的“个性”形象,常常是虚伪的、冷漠的、矫饰的、庸俗的,失去了原本真实、热情、鲜活和高雅的个性魅力。第三类是幼稚的耍杂和本能的宣泄。他们还没有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没有领悟色彩语言的文化内涵,对中外传统艺术也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开始片面追求个性化,满足于失控的自我陶醉,得意于放纵的情感宣泄,花拳秀腿,不象艺术家的风范,倒更象猴子街头耍杂的丑态。


  四、早熟画家的艺术格调呈现出低俗化的衰退趋向。


  早熟画家并不关心艺术品位的高低,而关心有多少人去欣赏他的作品,关心有谁能为他的艺术“买单”。在他们看来,艺术不与大众时尚接轨是没有出路的。古人在数千前就提出了“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的艺术观。而今天的早熟画家为了满足享乐主义的纵欲倾向,却偏偏以游戏、调侃等玩乐的形式出现,以幽默、滑稽和“搞笑”的面目取悦和引诱观众,大有同商业娱乐和大众传媒决一雌雄之势。画面的视觉形象倾向“卡通”化,绘画的技巧趋向简便和可操作性。符号化的造型概念且虚假,简单的色彩搭配则苍白而肤浅。正如卡维尔第所说:“套路简化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和易于了解。”画家缺乏对生活的深刻体验,画面失去了个性的特色和文化的深度。众所周知,美术字不同于书法艺术,大众的文化快餐与高雅的绘画艺术当然也不应混为一谈。艺术界这股倒退的文化势力不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和新时代的特征。


  国人曾历经了炮火的洗礼和文化的动荡,艺术教育出现了多次的断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审美眼光虽然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却仍然仅仅处在恢复的阶段。而出生于七八十年代之后的当代青年又是伴随着卡通和网络长大的一代。其中的许多人往往喜欢带着悠闲的心态和消遣的目的去玩赏概念的动漫图像或浏览虚拟的网络信息。“欣赏”和“阅读”正在被“玩赏”和“浏览”所取代,人们产生了智力上的惰性,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去欣赏深奥的高雅艺术,而乐于观看一目了然的卡通形象或缺乏内涵的娱乐性图片。艺术家倘若麻木地去满足低层次的审美需求,或者纵容人们的惰性,必然阻碍了大众审美水平的回升。这好比感冒发烧的孩子想吃冰淇淋,你给他一只,不够,又给一只,还不够,再给么?从表面上看那样做似乎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实际上却可能陷害了他。艺术家虽然不能无视观众的审美取向,但也不应该仅仅为了迎合某些观众,而降低艺术的格调和审美的品位。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早熟画家不仅经历了营养不良的生长期,而且一旦“成名成家”之后又得意忘形,狂妄自大,固步自封,不求上进。他们不断模仿自己现成的语言符号和视觉图式,不敢随意更改,惟恐“面相”的丝毫变动令观众难以辨认,从而失去画家的著名“商标”。这样的绘画违背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是畸形的艺术。早熟画家已经失去了审美的潜能和艺术的活力,其结果必将导致艺术生命的提前终结。难怪历代绘画大家往往越是上了年纪画艺越精,境界越高,而早熟画家只有靠“吃老本”维持后半生的“生计”了。


查看个人作品




无影灯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无影灯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116599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79 楼] | Posted:2006-11-13 23:16| 顶端
<<  5   6   7   8   9  >>  Pages: ( 9 total )

插画中国 -> 儿童插画、时尚插画、写实插画、抽象插画等(未商用)




©   all right reserved China Society Of Illustrator   2003-2021
京ICP备0508256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095号
中画网中国插画网&北京中画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画网 - 中画论坛 - 专注于插画、游戏原画、漫画、油画、卡通动画、像素画等电脑绘画和艺术的专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