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圣人孔子和先知之门《论语》 插画中国 - 中画网 - 中画论坛 - 职业插画师社区
插画中国
http://bbs.chahua.org
中画网 - 绘画社区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找密码 | 插画作品 | 银行 | 精华区 | 论坛首页 | 插画培训 | 转贴工具 | 帮助 | 简洁版
插画作品 - 插画中国首页 - 插画论坛 - 插画网课 - 插画培训 - 插画招聘征稿 - 插画师信息 - 插画技法交流 金画奖大赛 - 插画教程 - 商业插画- 插画欣赏 - 最新更新
奇幻插画 - 概念插画 - 儿童插画 - 时尚插画 - 新锐潮流 - 写实/唯美 - 漫画卡通绘本 - 涂鸦 - 3d - 像素画 - 周边 - 中秋插画 - 七夕插画
插画中国 -> 插画一家人(聊天,灌水,交友) -> 千秋圣人孔子和先知之门《论语》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千秋圣人孔子和先知之门《论语》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lendozheng


lendozheng插画画廊
uid: 26047
级别: 论坛元老
精华: 96
发帖: 21757
威望: 12844 点
积分: 22703 分
推广值: 227 点
注册时间:2005-05-24
最后登陆:2012-04-10
查看作者画廊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千秋圣人孔子和先知之门《论语》


千秋圣人孔子和先知之门《论语》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 ——199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会议宣言
  
   他从时间深处走来,深邃的目光穿透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超前的智慧照亮了整个黑暗时代。他高尚的品质像高山大河一样令人景仰,他简短的言说为一个五千年的泱泱大国打开了先知之门。他就是孔子,一个百折不挠的活动家,一个忧思重重的思想家,一个万世师表的教育家。
  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遭受了丧父之痛,母亲颜氏把他带到当时的鲁国都城曲阜。他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青年时代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大约30岁的时候,他在曲阜城北设学馆,开始私人讲学,受业门人先后达三千多人,其中杰出者72人。身处于硝烟弥漫的乱世,感受着天下苍生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孔子,这个悲天悯人的圣哲,一心想通过传扬自己的思想来改变乱世,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他游走列国,劝说各国君主接受自己振兴礼乐的主张。然而,在一个普遍崇尚开疆拓土、征战杀伐的功利年代,他理想主义的主张注定只能是悲怆现实的一个不起眼的注脚。孔子50岁的时候,开始了从政生涯。他先是当过鲁国的“司空”“司寇”的官职,但任期都很短,最后他被迫离开了鲁国。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宋、陈等10多个国家,受到过围攻,挨过饿,末了只好重返鲁国,从此专心从事整理和传授典籍的工作,直到73岁逝世。他所整理的《诗》、《书》、《礼》、《易》,他所编著的《春秋》等古代文献,每一部都成为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经典之作。《论语》曾被称作“中国人的圣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享有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礼制、挽救社会道德沦丧而奔走。他不靠金钱,不靠强力,也不用宗教的力量,为什么能使得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到老呢?《论语》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他的抱负是何等的远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对理想的追求又是何等的执著;“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胸襟是何等的大气;“子厄于陈蔡,而弦歌未绝”,他的风度又是何等的洒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对人是何等的谦卑和宽容;“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也,辑让而升,下而饮。所争也君子”,他为人处世又是何等的光明磊落。
   《论语》中浮现的孔子,以炯炯的目光洞彻了人生,领略了宇宙的致理,却又是如此的寂寞,不被世人了解;他是如此执著,为实现自己的主张、拯救天下苍生而奔走不休,而他同时又是如此的豁达,不自怨自艾。是的,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地追求大道,然后把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传递给别人。弟子从他身上吸取的,是厚道慈善的宽容仁爱精神,是反省自躬的自我批评精神,是至大至刚的拼搏进取精神。智慧而不自满,温柔敦厚而不软弱,为理想奔波不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他不追求地位而追随者无数,不追求名声功业而名垂千古,功成万代;同时,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确立了中国儒家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宗教品格,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处于乱世中的孤独个体安身立命、精神归依的归宿,并为几千年的中国文人立下了立身、处世的楷模,也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立下了齐家、治国之本。
  
   孔子也许是对中国产生过最大负面效应的人。但他又是一个蒙受着最大冤屈的人,因为中国最大的实用主义者——历代专制统治者一早将他涂抹得面目全非了。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在2500多年的风尘之下,保存住自己最根本的颜色,一如孔林前那些或断或折或枯或秃的古柏,虽已面目全非,却也要努力地、尊严地、谁也拦不住地吐着自己本来的新绿。
  
   下面,就让我们透过2500多年的历史风尘,走近一个真实的孔子。
  
  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孤独的理想主义者
  
   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 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祥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竞”!(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 孔子死后,鲁哀公装模作样地悲痛一番,悼念一番,他写了一篇诔文,似乎感伤得很:“上天太不公平啦。不肯留下一位老人陪我,让我一人在鲁国孤零零的,唉,多么悲痛。”孔子的弟子子贡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其实,对孔子“生不能用”的,岂止一位鲁哀公呢?孔子一生见过不少诸侯,像楚昭王,齐景公,卫灵公等等,有谁用他呢?天下人事纷纷扬扬,新生事物屡出不穷,人人都在玩新花样,搞新名堂,他老先生拿着一把过时的且是万古不变的尺子,东量量,西测测,这也不合“礼”,那也不合“乐”,到处招人惹人,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也是很自然的。同时他又像一个蹩脚的推销员,推销过时的、早已更新换代的产品。这产品不是按顾客的需求而设计,而是要以这产品的规格来设计顾客,正如韩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据脚的大小来选鞋.而是根据鞋的大小来“削足”。他这么不合时宜,被人拒绝不是很正常的么?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孔子,春秋战国时代就不仅仅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野的时代,它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 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
   其中的一个细长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
   “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
   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
   “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可见孔子的知名度颇高。
   子路答:“是”。这个细高个冷冷的就来了一句:“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嘛”。
   没奈何,已经由绿林好汉改邪归正到孔子门下的子路,只能按擦住火气,转过身去问另一位。这一位魁梧雄桀,是个大块头。大块头也反问子路:“你是谁?”
   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
  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 “是。”
   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
   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又要注意自己此时的身份,不能发作,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端:“人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不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共享欢乐共担不幸,我又能和谁生活在一起呢?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此时的孔子是令人同情的,也是令人感动的。他凄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 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72个门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
   但更让我们尊敬的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限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陪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于,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啦,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追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人能比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小上,),大有郑板桥“由糊涂人聪明难.由聪明人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 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分离。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避而远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而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涵养最高、道德最纯洁的人!鲁迅禁不住对这种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黄坷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饭桶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
  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苦难了。
   在这14年的流浪生涯里,那二十多个与老师同行的学生,伴随着那辆吱吱嘎嘎总也不能安顿的牛车,奔波在硝烟弥漫的乱世里。他们本来可以舒舒服服的在列国谋到高位大官的,也不用托关系也不用花银子。但是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谋取安乐,而是要为天下人谋取安乐,就为了追寻共同的理想,也为了磨砺自己的本事与德性,他们不惜共同经历了十四年的风风雨雨。
   想想孔子师徒被困于陈蔡之间的野地里的七天七夜吧。没有粮食,也缺了水,一些学生还病倒了。就在学生们迷惘、徘徊甚至产生了不满的时候,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饥肠辘辘与满脸菜色中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其主题是讨论道与势的关系。孔子的知音司马迁在记叙这一段历险时,把孔子的人格精神写得淋漓尽致。据司马迁记载,此时的孔子,有意识地利用这次挫折,来考验、考察弟子们对道的忠诚贞定。孔于先叫来子路,问他:“难道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得这个下场?忠厚的子路疑疑惑惑地说:“是不是我们还不仁呢?人们不信任我们?是不是我们还不智呢?人们不放心我们?”悲愤的孔子说:“仲由啊,你听着,假使仁义的人一定受信任,怎么会有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和叔齐?假使智慧的人一定行得通,怎么会有被纣王挖腹剖心的王子比干?”子贡进来了,孔子用同样的问题问他,子贡说:“老师,你的道太伟大了,所以这狭隘的世界容不了你。你能不能稍微降格以求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的工匠只追求技巧而不追求苟顺人意.作为君子,修习大道,是不能讲苟合的啊。”
   最后是颜回入见,这位比孔子小三十岁的小学生,聪慧谦让,悟性高,不爱显山露水,能过苦日子,深受孔子的喜爱。他的回答,令先生愁肠顿开:“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说:“说得好啊,颜家小子!将来你发财时,我给
  你赶车吧!”
  
   传承和开创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巨人
  
   然而,孔子老了,病了,不能再奔波了,况且奔波又有什么收获呢?于是,在离开鲁国十四年之后,靠弟子冉求的疏通,又回到了鲁国故多。此时孔子已是知命了,不说心如死灰,但心如止水却是必然的。鲁君无意用他,他也懒洋洋的不求用了。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老屋,撩去门楣窗棂上的蛛网,拂去案几上的积尘,他坐下来,心境一片茫然。这时,外面的世界更混乱了,乱臣贼子们活得更神气了。但也令他更无奈了。宝剑折断,铩羽而归,他还能做些什么呢?他打开了竹简。这是一个有世界意义的举动。孔子现实政治活动的失败使中国少了一位晏婴、子产或管仲式的人物,但却使世界从此有了一个伟大文化的源头。这活力绵绵不绝的文化之源。浩浩荡荡,渐远渐无穷,使整个东方世界都浸润其中。是的,当孔子的现实政治活动失败后,他埋头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在被自己的时代拒绝之后,他成功地通过文化符号进入了未来的世纪;在被几个诸侯国的诸侯和政客拒绝后,他的影响力却遍及全世界,名声响彻天下。
   孔子本来是想通过立功来传名后世的,像他终生倾慕的周公一样。但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地没有可能了。“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很惧怕死后没有名声留传啊)于是他便想通过立言来不朽。我们知道,在这一点上,他成功了,而且在立言中他还立了德。“三不朽”他完成了两项。据司马迁的记载,“六经”都是经他手订的。也正因了他的手,这些积满时光尘土的古典才成为“经”,而为后世不断地钻研,又在这不断的琢磨中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
  
  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徴《中国文化史》
  
   诲人不倦万世师表的教育家
  
   孔子最伟大的贡献乃是他的“私学”,他最本色的身份应该是教师。最初开办私学的人未必就是孔子,但把私学办成传授文化、培养人格、培养知识阶层的场所,则毫无疑问是孔子。正是在他的私学里,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
   孔子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个“而立”当然是指在他30岁的时候不仅通过刻苦学习具备了当一名教师的资格,也从此开始了收徒教学的教师生涯。
  
   从小贫寒的孔子,领着一群无名的学生,在时代主流的面前,在威严庞大的国家以及国家的制度面前,悄然地立起一个独立的杏坛——中国第一所民办而又开拓民智的学校。不管年龄大小,也不管家庭贫富贵贱,都可以平等地、自由地进来学习。几束干肉的学费,再穷的人家也是拿得起的。在他的三千学子中,可以说除了极少数如南宫敬叔一样出身贵族外,大部分学生都是出身于贫贱的普通百姓家,如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史记,游侠列传》),颜回居于陋巷,“箪食…‘瓢饮’’(《论语•雍也》),卜商穷得“衣若悬鹑’’(《荀子•大略》)。有了这座杏坛,从此,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被打破了,统治者对于文化与教育的垄断也被打破了。这是黑暗的时间里,突然亮起的一把伟大的启蒙的火炬,“劳力者’’的百姓的子弟,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使自己的大脑得以解放、得以拓展、从而使沉睡的潜能得以恣意释放的道路。觉醒是独立的前提,独立又是自由的前提,当明亮的火炬一把把在他们心头点亮的时候,他们才真正像个人似的自觉地站立起来了!那充满着渴望与希望的眼睛,便也穿过黑暗,洞悉历史与未来。
   这个在贫寒中奋发而起的孔子,也就从此在中国开辟出了一种最为重要的事业:教师。整体处于失学状态的中国“庶民”,首次有了上学的机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曾经荒芜的灵魂,有了生机盎然的栖息与成长的家园;冷酷而血腥的中国历史中,也就开始生长出人性的、温暖的情致。
  
   孔子之前,中国该有着2500多年的文明进化史了吧?他之后,转眼又是2500多年。他所筑起的那座杏坛,就耸立在这5000年的中间,烛前照后,熠熠地散发着人的风采、人的魅力、人的味道。“贫且贱”的身世,三岁丧父、十六七岁丧母而又一生坎坷的命运,都让他尝够了做人的艰辛,期待着做人的权力与尊严,更让他明白了立人的迫急。“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他也许不知道从动物到人的漫长历程,但他却要教育出一批真正的人,从牲口的境地解放出来,还原为人,做人事,说人话,并从此为中国的百姓遗下接受教育、自掌命运的火种。
   一个,两个,七十个,三千个。在那个”学在官府”、书为竹简的年代,教师的孔子能于这个筑于民间的杏坛之上,教育出三千有用之才,可说是一个震古烁今的奇迹。
  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了孔子对于自己的学生子夏的嘱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儒”?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言说,但其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不能把儒业仅仅当做一个做官前的训练,也就是说不能把这种学习仅仅当成谋生的饭碗或敲门砖,这是没出息的“小儒”的勾当。只有锻造起独立的人格,用充满理想、积极献身的人生态度和坚持真理、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心胸与胆量,去完美自己、改造世界,才是真正的“君子儒”。他无需忠于哪一个君主、哪一个地方、哪一个组织,他只忠于自己坚守的真理、自己追求的“道”;可以失去官位、财产、安宁,甚至生命,但是却不能须臾失去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追求与言论的自由。
  这就是这座杏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这些既是孔子对于学生们的教导,也是一位作为教师的知识分子对于一切似乎不可一世的当权者的独立的宣言。尽管历代专制统治者把孔子封为“圣人”、给了他一顶“阔得可怕的头衔”(鲁迅语)——“大成至圣文宣王”,把孔子供在圣坛、神坛上,为所欲为地加以利用,但是终于不能彻底掩藏作为教师的孔子的在野本色。一个杏坛,便令世代知识分子有了与五花八门的专制统治者分庭抗礼的底气与力量。
  
   “归与!归与!吾党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流浪途中的孔子想家了,想念那留在鲁国的学子。天下看过了,也走遍了,还拜访了七十二个国君与权臣,除了失望还是失望。但失望的孔子非但没有绝望,却越发清晰地感到了自己要为天下所承当的重任,那就是将这个杏坛办得愈加的红火起来。有排山倒海的激情在他胸中奔突,这个六十七八的老夫子,浑身的每一粒细胞上都涨满着青春的力量。他起伏着宽大的胸膛,高高地昂着自由的头颅,任由旷野的风捋着自己斑白的胡须,迫不及待地命令着:“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鲁国的那些文采斐然的年轻的学子,正等着我去指导呢!”此刻,他那久久凝视着东方的眼睛里,正噙满着泪水。
  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结束了自己14年的流浪生涯,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国,开始了自己最后阶段也是最为心无旁骛、最为舒心畅然的教学生涯;有若、曾参、言偃、卜商、颛孙师等一大批学子先后入于孔子的杏坛学习。 .
   过了一年,孔子的儿子伯鱼死,悲痛的孔子依然教学不辍。
   又过了两年,孔子最为心爱的学生颜回病故。7l岁的孔子悲痛欲绝、恸哭失声:“噫!天丧予!天丧予!”学生们心疼老师,怕他哭坏了身子,劝他别太伤心了。“哭之恸”的孔子,一边哭着一边向着自己的学生、也向着天地诉说着: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啊!恸哭的孔子,恸哭罢还是教学不辍(以
  上见《论语•先进》)。
   再过一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位深爱的学生子路战死于卫国。72岁的孔子哀甚,痛哭着:“噫,天祝予(祝,断绝意)!”痛哭罢,哀甚的孔子仍旧教学不辍(见《檀弓》、《公羊传》)。
   多次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痛,孔子的心境更凄凉了。公元前479年4月,孔子已经身患重病,做生意的子贡来看他,他正拄着拐杖在门外看西山的落日。孤独的孔子问子贡:“赐啊,你为什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呢?”接着便低吟了一首绝命歌: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7天之后,孔子病逝,享年73岁。
   圣人洒泪而尽了。带着他的雄心去了。如蜡烛最后一次耀眼的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
   学生都来为自己的老师守灵,一守就是三年。同学们守罢三年走了,子贡还不愿离去,又在老师的坟墓旁盖上了三间草房,守着老师,一守又是三年。百姓们也想着这个教过他们子弟的老师,甚至把家也搬到了他的坟周围,以至于成了一个村庄。当今闻名中外的曲阜,就是当年的那个村庄吧?四面八方的学生们来祭老师,带来的各种树苗,现在也已经繁衍成遮天蔽日的森林了。
  
   该是三百多年以后吧,那个叫司马迁的人来到了孔子的鲁国。他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目睹了儒生们学习的现场,便流连忘返了。他从心底是与这个平民知识分子为伍的。站在这里,站在孔子的杏坛旁,他这个被施了宫刑如宦者一样的人,突然有了比那个不可一世的汉武帝还要高大的感觉。那段此后要写入《史记》中的精彩文字,跃然于脑际:“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一死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布衣(平民百姓),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真是像高山一样令人敬仰、像大道一样让人遵循啊!久久徘徊不忍离去的司马迁,情不自禁地反复吟咏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止……”
   司马迁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作为老师的孔子走了,却一定会永远地活在学生与后人的爱戴里。
  
  


查看个人作品




lendozheng的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26047

lendozheng插画画廊 http://chahua.com/u/26047
http://cg.chahua.org 中国插画画廊-插画师作品展示中心
[b][color=#42ffbc]~没有能不能 只有敢不敢,可以不要牛奶.面包,但不可以不要尊严,可以没有金钱.地位,但不可以没有人格,富有人人向往,但必须用智慧和勤劳去创造,才能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有.........[/color][/b]
[楼 主] | Posted:2007-04-06 21:35| 顶端

插画中国 -> 插画一家人(聊天,灌水,交友)




©   all right reserved China Society Of Illustrator   2003-2021
京ICP备05082564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095号
中画网中国插画网&北京中画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画网 - 中画论坛 - 专注于插画、游戏原画、漫画、油画、卡通动画、像素画等电脑绘画和艺术的专业论坛